《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研究》

篇首语: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,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。本文将了解学习《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研究》相关的知识,内容由2hui.cn整理。

文件编号: KEYAN666231952666
下载格式: Word/DOC(PDF已转Word)
中图分类: R774.602
完成/联系人 瞿佳 管敏鑫 周翔天 童绎 韦企平 胡咏武 孙艳红 赵福新 吕帆 陈洁 瞿佳 管敏鑫
来源省份:浙江
完成单位: 温州医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
科研日期:2008
研究行业: 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
研究主题: 遗传性视神经病,遗传性眼病,发病机制,分子流行病学,
联系地址:浙江省温州市学院西路111号

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(简称Leber病)是严重损害视力的一种遗传性眼病,早期诊断并干预对该病的诊治和预后尤为重要。该研究成果对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500余个Leber病家系的遗传性状、分子流行病学和临床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。应用自行设计的24对引物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测序,首次发现了十余个与Leber病相关的新的mtDNA位点上的突变。首次证明G11696A突变是一个新的原发突变。该项目首次采用线粒体Trna的定量研究,发现了继发突变可通过改变Trna的功能和稳定性,进而加重Leber病原发位点突变的致病性,导致具有该继发突变的11778家系外显率增加。首次阐明了Leber病继发突变对原发突变的调控作用,并阐明了同一位点突变的不同家系和个体发病特征存在差异的机制。阐明了中国人Leber病的遗传规律和线粒体基因的突变频谱,发现与欧美等人群具有明显差异的证据,揭示了与Leber病发病相关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存在种属差异。该研究成果通过对Leber病的临床表现、分子流行病学等规律的分析总结,制定出了中国Leber病诊断标准;同时建立了单核苷酸多态性核酸试纸条快速检测线粒体突变技术。该成果对A4435G继发突变的发现已经被引用到OMIM数据库(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),作为阐述Leber病发病机制的重要证据;同时被世界上最权威的线粒体研究数据库MITOMAP命名为LHON-modulator(Leber病调控子),这也是世界上发现并被承认的唯一的两个LHON-modulator,将对其他遗传疾病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。该项目已发表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7篇,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。这些创新性成果为揭示Leber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,同时对于视觉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力和指导作用。

返回顶部